储能行业大转型:从“内斗”到“协同对抗”——未来走向何方?
在能源转型的大舞台上,储能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戏剧性的“对决”。一边是产能疯狂扩张,如同脱缰的野马,难以驾驭;另一边是价格战的激烈交锋,整个行业陷入了深不见底的“内部竞争漩涡”,苦不堪言。然而,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“噩梦”永无休止之时,剧情却突然反转——众多业内企业开始团结起来,呼吁“反内部竞争”,力图打破僵局,探索新的发展机遇。这场戏剧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?储能行业的未来又将如何?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世界。
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已经升级到极端程度。
曾几何时,储能行业是资本眼中的“抢手货”,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。在利润的驱使下,企业纷纷进入“扩张模式”,产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。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2024年的储能电池规划产能将超过1000GWh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个沉重的打击:实际出货量仅为300GWh,产能利用率不足35%。这就好比准备了一顿丰盛的筵席,却只有寥寥数人前来用餐,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。
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就是惨烈的价格战。锂离子储能系统的平均投标价格如同滑梯般直线下降,跌宕起伏,2024年同比下降幅度高达47.82%,2025年上半年也延续了这一趋势,同比再次下降29.94%。在这场价格战中,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,有些企业的电池片价格甚至跌至0.4元/Wh以下。这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企业之间你来我往,激烈的竞争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。行业平均利润率从2022年的15%跌至不足5%,许多企业生存举步维艰。
政策干预激发行业觉醒
针对行业乱象,政策制定者纷纷发出“整顿”的号召。2025年2月,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《新能源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,明确提出要加强产能监测预警,防止无序发展。该计划还强调要加大对专利侵权和市场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,用政策约束迫使行业回归技术竞争的轨道。这项政策的出台,如同给混乱的市场注入了一剂“强心针”,为行业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与此同时,企业逐渐意识到,继续这种“内部竞争”将导致行业衰败,一场行业“自救”悄然展开。2025年8月13日,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《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(征求意见稿)》。这份倡议如同“信号弹”,立即得到了众多行业企业的热烈响应。目前,已有百余家机构加入,其中包括比亚迪、亿纬锂能、华为数字能源等行业巨头。这些企业纷纷表示,将以技术、服务、信誉、履约能力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,避免非理性低价行为,共同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。
技术创新是打破僵局的关键
在这场“反同业竞争”的攻势中,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打破僵局的关键“武器”。以海辰储能为例,这家专注于储能领域的公司自成立以来,就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进行技术研发。截至2024年12月,公司已在全球提交超过3900件专利申请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过690件。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,海辰储能已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2023年12月,海辰能源发布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,2024年快速升级迭代推出∞Cell 1175Ah和∞Power 6.25MWh储能系统。2025年6月,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∞Cell 1175Ah在重庆基地量产。这些创新产品的推出,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长时储能的需求,也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经济效益。2025年上半年,海辰储能全球出货量排名由2023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,海外收入占比由1%提升至28.6%,毛利率超过40%,成为行业“黑马”。
在行业努力突破“内部竞争”困境的同时,需求端也出现了利好消息。今年3月以来,不少储能企业的生产基地已满负荷运转。例如,海辰储能厦门基地和重庆基地的订单已排到9月和10月,生产计划已完全饱和。据中国储能网报道,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、瑞普蓝骏、远景能源等企业的生产线也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,订单量激增,出现了“客户愿意支付溢价,但拿不到单”的局面。
除了国内市场需求回暖外,海外储能市场的增长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根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,2025年1-6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26GWh,同比增长97%。中国储能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,利用技术和成本优势,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。例如,三一硅能为非洲某矿业加工项目提供“光储柴一体化”解决方案,帮助客户降低约50%的用电成本。该公司通过探索“EPC+F”(设计、采购、施工+融资援助)和“投建运一体化”模式,成功带动全产业链布局海外市场。中国储能企业正从单纯销售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型,逐步确立全球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。
储能行业从“内部激烈竞争”到“协同发展”再到“内部化竞争”的转型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在政策引导下,通过企业共同努力,加强技术创新,拓展市场需求,储能行业有望克服当前的挑战,实现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发展。未来,储能行业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惊喜?让我们拭目以待,共同见证行业的精彩蜕变!